城中村综合治理“绣”出锦绣新龙华

2019-10-02 17:05:52 来源:网络整理

经过综合整治的观澜街道蚌岭新村和谐家园。

经过综合整治的大浪街道新围新村旧貌换新颜,成为居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经过综合整治,民治街道民乐村美丽蜕变,从全区的门户成为了龙华的“门面”。

曾经濒临废弃的观湖街道上围老村,如今化身上围艺术村,成为龙华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福城街道狮径二组新村休闲娱乐小广场升级改造后。

龙华街道清湖新村干净宽敞的道路与整齐划一的楼房相得益彰。

城中村,深圳城市发展中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规划布局、调节城市功能、增进多元供给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深圳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提出了更高更细更广泛的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2018年开始,龙华区全面打响城中村综合治理攻坚战,《深圳市龙华区“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要分3年时间,分步骤完成339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从社区治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弱电管线、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生活污水等10个领域入手,下大力、出实招,为城市居民提供宜居宜业崭新环境。

作为全市首批优秀城中村的大浪街道黄麻埔村和下横朗新村,在全市率先完成10项标准治理任务;在综合治理经验的不断推广下,一批城中村治理项目逐步高质量、高标准打造。如今,三年整治攻坚战过半,成效已然显现,一座座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在龙华区陆续绽放,整治、建设、管理、蝶变,一批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兼具的特色新村,已经成为中轴新城新的风景。

贯彻“标准+”理念:推动城中村蝶变宜居新村

以往头顶交错纵横的电线不见了,围墙上布置了美观的公益广告、人文故事,社区荒地改造成了便民停车场,车辆乱停、垃圾乱扔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跟随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行走完成治理的城中村,以往“脏乱差”的情形找不到了,旧貌换新颜,城中村成了居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一场巨变,从去年就悄然开始。“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道路全部硬底化了,沿路有监控摄像头,还有了管道燃气,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了!”居住在龙华区大浪街道新围新村的市民林先生高兴地说。

新围新村是大浪街道最大型城中村之一,楼宇总计304栋,居民达3万人。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从一开始,新围新村的整治就是一块硬骨头。问题导向引领着新围新村的改造,大浪街道从城中村五花八门的管线入手,着力整治乱拉乱接、老旧线路和弱电管线,共计完成了15235.3米的管道敷设;全村电气管道治理42997米,共4490户开通燃气管道入户。此外,村内布置了236个监控探头,新建了集中停车场,真正做到让居民住得安心、行的舒心、吃得放心。

与新围新村一样,民治街道民乐村也经过了一场从内到外的蜕变。民乐村地理位置优越,是龙华区南面门户,吸引了7万人在此安居。2018年起,民治街道按照市、区城中村治理计划安排,大力推进民乐村整治,村内安装144个监控探头,建设微型消防站两层1座,完成电气管道治理52000米,共12086户申请开通燃气管道入户。城中村还投放大容量垃圾桶46个,新增垃圾分类收集点3处,并按标准实现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全覆盖。市容秩序方面,民乐村完成店铺广告牌整治约4116平方米,栽种行道树25棵,设置照明路灯286个,完成道路硬底化57000平方米,铺设巷道和人行道36000平方米。

如今的民乐村,宽阔的柏油路干净整洁,各种标牌标线清晰醒目,车辆停放有序,街边商铺广告招牌统一规范,燃气入户,管线下地……经过一年多的综合整治,民乐村美丽蜕变,真正从全区的门户成为了龙华的“门面”。

活用“加减乘除”法则:优化管理机制,治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龙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特别是掀起市容环境与管理秩序“双提升”行动,为龙华城市面貌带来了质的变化。今年召开的龙华区一届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开展“拆、建、绣”行动,着力提升城区功能和品位,今年要再完成136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为确保治理工作顺利推进,落实治理成效,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活用“加减乘除”四法则:在构建责任体系上做“加法”、在优化项目流程上做“减法”、在强化治理效果上做“乘法”、在加强联动协调上做“除法”,探索城中村综合治理新路径,推动城中村综合治理提质、增效。

为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全区六街道还成立专门办公室,以“一村一小组”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加强对各街道办的行业指导,确保行业治理实效,每两周召集开展一次巡查工作,每月汇总通报工作进展和实施进度。

“一村一策”:推动城中村综合治理特色化、精品化

背街小巷,路面嵌满鹅卵石;一道清渠,顺势蜿蜒流淌;傍山而建的村落,处处洋溢着艺术气息……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活化”,上围从一个昔日破败的老村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了40多家文创企业及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已成为深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地标。

上围艺术村就是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通过文化创意解决城中村融合发展难题的一个经典样本。在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的过程中,龙华区各部门、各街道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策”,着力推动城中村的特色化发展,为城中村治理注入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元素,塑造了一批城中村“新地标”,推动越来越多极具特色的城中村加速崛起:

在观澜桂花片区,龙华区以客家文化为核心元素、以观澜河景观为载体,结合周边社区公园,把桂花新村、赤花岭新村、贵湖塘新老村等5个城中村打造成滨河文化走廊;

拥有深圳规模最大的古碉楼群、曾号称“小香港”的繁华市集——观澜古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60间清末民初阁楼式商铺危房和古碉楼将进行保护性开发,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贵湖塘客家围村也即将在今年华丽变身;

抗日战争时期有“小延安”之誉的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曾上演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村口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屹然而立,向人们展现着深圳抗战史、革命史、文化史上壮丽的史诗长卷。

因地制宜善治共治:实现多元化城中村物业管理

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行动和特色化发展,推动脏乱的旧村被建设成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区域管理、外部景观环境,还是安全隐患治理、人口管理、公共服务等各方面都获得明显的改善,更打造了一批将历史文化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城中村发展样本。

在居民尽享城市之便和城市之美的同时,如何彻底根治城中村乱象,打破城中村“反复治,治反复”的治理困局,根本性扭转城中村社会管理日常运行负荷增大、物业管理和服务差异化精细化不足以及原居民和外来租户参与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成为决定城中村综合整治能否取得长久性胜利的关键。对此,龙华区也进行了多方探索。

龙华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中村治理,去年7月,大浪街道黄麻埔村、民治街道牛栏前村城中村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率先挂牌成立。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搭建这个城中村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延伸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充分调动驻城中村单位、股份公司、社会组织、原居民和外来租户参与城中村日常事务的积极性,引导发挥城中村共治和基层自治的力量,使得多方共同参与城中村综合治理,形成了政府、社会、居民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积极推进城中村房主自治模式,探索破解“城中村”物管难题。龙华区选择龙华和平小区、民治南景新村、福城丹坑小区三个城中村作为试点小区,探索出了城中村“房主自治”的三种模式。目前,经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宣传推广,龙华区已发展了汇食街小区、共和小区等12个居民自治小区,通过搭建小区内部协商、共同管理的桥梁,以求从物业管理层面破解城中村“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并最终推动城中村的物业管理走上专业化、市场化道路。

(于兴华 连金洲 林金霞)

来源:深圳特区报